查看原文
其他

伤逝丨袁晞:家在成都

2017-05-16 袁晞 新三届

        老编的话:九年前的5月12日14点28分。四川汶川地动山摇、天崩地裂,重灾区10个县市30万平方公里。大地震对人类生命的毁灭,是近9万个亲人和同胞的死亡与失踪。大地震对人类心灵的戕害,波13亿国人,震动这个星球上所有同类。


        因为那一年的汶川,曾经的红五月,不忍再现鲜血的颜色。九年后的又一个五月,我们一起回望,那一段黑色的时刻。


作者简介


       袁晞,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、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,先后在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社工作,高级编辑、文史学者。出版有《〈武训传〉批判纪事》《社论串起来的历史》《冷战时代的我们》等专著。


本文作者袁晞。


 

        5月12日下午2点多,得知地震的消息,不一会儿听说震中是成都附近,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,我的姐妹都住在那里,还有无数的亲友。往成都打电话,办公室和家里的座机都没人接,手机全打不通,真是急得不行!


        从下午到晚上,电话就没离手,总算是我姐姐胆儿大回了家,让我打通了一回,说人都没事儿,瓶瓶罐罐碎了不少,才放心了一些。那天晚上我手机来电和短信的也一个接着一个,“成都家里没事儿吧?”是那晚上收到最多的短信,知道我家在成都的人都少不了一声关切的询问和温暖的问候。



        电视上地震画面不断传来,最先出现的是都江堰,废墟上凄厉的哭喊让人揪心。那是一座美丽的小城,我记不清去过多少次,一说到那里,就想起多年前的往事,少年时代在竹索桥上乱晃吓得别的游人不敢上桥的恶作剧,青年时代一口气奔上青城山顶的快乐,都是美好的记忆,今天灾难却降临了那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我的籍贯不是四川、也不是出生在那里,但我在那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。有外国人类学家说:一个人不管他的国籍、血统、民族和出生地,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哪里度过,他就是那里的人,传承的是那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,那里就是他的故乡。



        我在成都平原长大,是那里的水土滋养了我,那里是我的故乡。长年在北京工作,经常看四川卫视;我唯一能说标准的方言是成都话;看体育比赛,我支持的是四川队;在异国他乡,最向往的是成都小吃;我慈爱的父母在那里安息,做梦也爱梦见那里……老天不公,让地震灾难发生在我魂牵梦绕的土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电视台在滚动播出汶川地震的新闻,我家一直在“滚动”收看,几乎每一个重灾区都是我去过的地方,我曾在德阳的工厂实习,曾在广元下乡;去九寨沟时,在北川小镇吃午饭,在平武县城夜宿大车店,回来时又在汶川的河边买过蘑菇;还有映秀、卧龙、银厂沟,一个个美丽的地名代表着一片片青山绿水,如今是处处废墟,堆堆瓦砾……



        吃苦耐劳是我们四川百姓共同的特点,在建筑工地上,干苦活累活的一定有四川民工;国家有难,冲锋在前的官兵总有人操四川口音;餐馆里手脚麻利的服务员多半是四川妹儿……如果你在四川逛过菜市场,可能记得卖菜的农村妇女没有一个手是闲着的,卖豌豆的在剥豌豆壳儿、卖莴笋的在削莴笋皮,冬天手冻得红肿也不停歇,为的是用多一分劳动换来多一分收获。
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天,全中国、全世界都在关心着我的家乡,和我魂牵同一片土地。报纸、网络、电台、电视台全都是四川的消息,连单位食堂的平常放NBA直播的大电视都调成了四川卫视。女播音员在读死亡数字时,哽咽着时断时续;镜头中失去母亲的孩子、失去孩子的母亲,让最坚强的人也不忍看下去。“不管你在那里,我都要找到你!”139个小时,一个幸存者被救出来,150个小时,又一个人生还,这是意志的顽强和生命的奇迹。



        陆海空军向四川盆地集结,全国最优秀的外科医生赶往川西,水平高超的救援队飞赴灾区,捐款和物资从地球的四面八方涌向那里,全世界都在支援我的家乡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幸存下来,就要好好活下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勤劳的四川百姓,我的父老乡亲,在全世界的帮助下,一定能再建家园,浴火重生,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。


(作者写于2008年5月,本号获许可推送。)


图集:

那一刻,

我们都是四川人!


浩劫之后的震中映秀镇。



















书包仍在,孩子你在哪里?













 

都江堰新建小学,赵建中抱着9岁儿子的遗体,失声痛哭 。



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的儿子被埋在废墟下,父亲步行50里把儿子的尸体背回家。



  
  
  
  

她失去了儿子,也失去了孙子……


老天,你为什么要惩罚孩子 ……



角落里曾经有一个生命,书包,还有那支手……




书包还在,人已天隔……










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走了10多个钟头逃出生天 。






哺乳期的女民警,为灾民孩子喂奶。




   



   


(图片来自网络。)


川大新三届读本:

袁晞: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

袁晞:如影随形的档案

冯川:我的同学同事金诤

冯川:我认识的龚巧明

蒋蓉:海鸥和波涛——忆龚巧明

蒋蓉:我接触的日本专家

邓天雄:再叫一声大哥

——忆同窗傅友权

邓天雄:我们寝室的大哥周大汉

吴畏:“昆山5·7假彩票案”亲历记

吴畏:我的高考,1978


春晖:母亲节专题

冯印谱:母亲的半句遗言

陈小鹰:我的母亲亦父亲

邓晓芒:这就是我的母亲

邓天雄:我苦尽甘来的老母亲

蒋蓉:母亲和《读者》

徐建:两代人的四中情

吴畏:母亲的大爱薪火相传

陈虹: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

张小雪:缘梦重温——重访上海锦江饭店

袁澄兰:我苦难深重的母亲

周玉茹: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

贾平凹:写给母亲 · 我不是个好儿子

胡德平:回忆母亲李昭








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

  长摁二维码  关注新三届

 

   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。


征 稿

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

主题一:新三届的高考之路

主题二:新三届的大学时光

主题三: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

主题四: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

主题五:父亲,截止6月父亲节前

主题六:反右运动60周年祭 

主题七: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

主题八:新三届相关选题文章

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。

投稿邮箱:1976365155@qq.com

联系人微信号:james_gz7
联系人电话:13570472704
 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